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註冊會員中心
Smartnet智富網-理財訊息、產業脈動、商場風雲、財經人物、理財教室等豐富知識的充電網站
輸入股票代碼

財經人物
把文章分享到:Plurk Facebook
都市女孩種出台灣十大經典好米
廣 告
◎2008-10-22 廖怡景

米后林翠蘭:豐收,從腳踏實地開始

十四年前,林翠蘭只是個在台北都市生活的女孩,如今,她已成為「米后」,替台東縣池上鄉拿下「台灣十大經典好米」的榮耀。已在稻田裡耕作了十二個年頭,但拿下頭巾的她,皮膚依舊白皙,說話輕聲細語,她從種稻上頭,悟得了「對土地付出多少關心,它就會給你多少回饋。」

站在田埂上,看著秋風吹起「稻浪」,林翠蘭夫婦笑了!他們笑得有如這片親手栽種的稻穗,燦爛而飽滿!「這些二期稻作,下個月就可以收割了。」看著這一大畝替池上鄉拿下今年度農委會「台灣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稻田,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的林翠蘭,滿臉得意的喜悅。

已經在田裡勞動了十二個年頭,但拿下頭巾,林翠蘭依舊白皙秀氣。「她只要下田工作,就會把自己都包起來,所以不會變黑囉!」林翠蘭的先生高盛雄半開玩笑地說。但若要說老天爺特別眷顧林翠蘭也不盡然,林翠蘭伸出了長年忙於農事的雙手,在掌心和關節處,已然長了厚繭,歲月和農耕的辛苦,還是在她手心留下痕跡。

■從不會拿鋤頭 到拔除雜草與幫忙插秧
 
眼前黃橙橙的稻穗,在陽光下隨風搖擺的姿態,的確迷人。然而,欣賞是容易的事,對於林翠蘭夫妻來說,這卻是他們花了十二年心血,苦心經營出來的成果。不僅有兩人在烈日當頭流下的汗水,更有林翠蘭丟下都市舒適生活,來到台東縣池上鄉耕作的青春歲月!

「如果,你們十二年前來,根本不是這樣。」高盛雄形容他們夫妻倆這些年來的打拚,很心疼妻子的辛苦。畢竟,十四年前的林翠蘭,只是個在台北上班的一般女孩,決定要遠嫁台東那年,她不過才二十五歲的年紀!

那時的林翠蘭還是個連鋤頭都不會拿的女生,「年輕時,住在家裡,根本都不用做家事,一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吃。」林翠蘭形容當年住在台北時,無憂無慮的情景。然而,就在她決定和高盛雄一起到台東來生活時,日子就不一樣了。遠嫁到台東的林翠蘭,開始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看到丈夫農事忙不過來,二年後也下田和先生一起耕作。

「我花了快五年,才漸漸適應了農耕的生活。」林翠蘭剛開始的耕作生活一點都不順利。什麼都不會的她,從拔草開始做起,「一開始時,根本分不清什麼是草,什麼是稻秧,就全部都拔起來了,」林翠蘭回憶十二年前的農耕生活,拔到後來,是先生發現她放在空地上的雜草,怎麼夾雜大半的秧苗時,才開始教林翠蘭從分辨雜草和秧苗學起。

分清楚了秧苗和雜草後,林翠蘭進一步幫忙插秧時,還被取笑,「怎麼插得這麼慢。」幸好,林翠蘭天性樂觀、個性溫順,這些半開玩笑的話,她總是聽聽就過去,沒有放在心上,只悶著頭,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特別是在一月,寒流來時,又遇到要下田插秧時,最苦。」農事的辛苦,讓這個生長在都市的女孩,更難忍思鄉的寂寞,「那時就會想,我的生活怎麼會那麼辛苦。」林翠蘭總是等到母親打電話來時,透過那捲曲的電話線,傳達內心的苦澀,「常常,和媽媽兩人各自抱著電話,邊說邊哭。」回想到這段往事,林翠蘭眼眶泛紅,百感交集。

■從只想快速收成 到翻土比別人多挖二十公分

「我們是經歷了十二年的失敗,才有今天的成果,最窮的時候,真的都要借錢過日子。」高盛雄頗為感慨地說,「以前,我們種出來的稻子都是『黑色』的,還會被其他農夫取笑,我們是『種到哪裡,黑到哪裡』。那時,真是沮喪到極點,甚至都想放棄了。」

雖然,出身務農人家,但年輕的高盛雄卻一心只想用自己的方式種田,只想怎麼樣能用最快的方法來耕作、收成。例如,灌溉稻田,常是水源開了就走;施肥時,總是一口氣給很多的肥料,以為如此稻子就可以迅速成長。「因為,我就是覺得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而且長輩愈念,我愈覺得煩,就更不想改變作法。」高盛雄回憶說,結果,「我們種的稻子,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了,因為,都是黑色的。」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林翠蘭夫婦耕作的農地,卻一點都沒有起色,不僅自己種的米自己都不想吃,每年還要賠上好幾萬元,今年還去年欠的錢,惡性循環地過日子。直到九十年,高盛雄開始參加「池上米認證課程」,接受專業知識的輔導,觀念才慢慢改變過來。

「去上課的都是男生,一個女生在裡頭,我也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都看先生帶回來的資料,自己研究,不懂的部分,再兩個人一起討論,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林翠蘭也發現,過去先生耕作的方式是有問題的,「因為,太速成了,想一次讓稻子吃飽,以後都不用管它們,是不可能的。」

林翠蘭夫婦開始改變自己的耕種方式,首先就從「深耕」做起,「別人翻土深耕,挖十多公分,我們挖三十多公分,土地挖得比別人深,使土壤裡更深層的營養,讓稻米吸收,收成的品質才開始一天天地改進。」林翠蘭夫婦漸漸體會到土地回饋的道理,「後來,我才發現,對土地用心,它就會慢慢回報你;愈用心,就會回饋愈多。」高盛雄補充說,從開始改變耕作方式之後,花了五年時間,終於看到了成果。

■從開了水源就走開 到分三階段涵養土地水分

「要有好收成,沒有一道工夫是可以省略的。」自從體悟到這層道理後,林翠蘭夫婦兩人每天盡心盡力在這片田地上。高盛雄用機器大面積整地時,林翠蘭就拿著鋤頭整理機器到不了的角落。整好地,到了要插秧的時候,高盛雄開著插秧機插稻秧,林翠蘭則在邊緣角落補插滿秧。

夫婦兩人徹底改變過去漫不經心的耕作。以前,高盛雄總是把田裡的水源打開了就跑,現在則會分「淺、溼、乾」三個階段,去涵養土地的水分。先放少量的水,五天之後,再把水放掉,讓土壤晒出一些裂痕,如此三階段可以讓稻子吸收更多的養分...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618期,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今周刊》)

 
上一則單元首頁下一則

廣告託播隱私權說明FAQ服務條款廠商合作
奇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351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06號3樓
客服信箱:customer@syspower.com.tw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4 奇唯科技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