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註冊會員中心
Smartnet智富網-理財訊息、產業脈動、商場風雲、財經人物、理財教室等豐富知識的充電網站
輸入股票代碼

產業掃描
把文章分享到:Plurk Facebook
打銷消金呆帳 缺錢! -- 國內銀行跳樓大拍賣 外資撿便宜
廣 告
◎2006-04-28 劉俞青

受到卡債風暴衝擊,國內不少銀行面臨資本適足率不足問題,被迫要引進外資挹注資金活水,外資成了逢低進場大撿便宜貨的最大贏家。不過,外資百百種,到底外資大買國內銀行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

四月二十日,金管會副主委呂東英在立法院一句「有一家銀行增資困難」,震驚金融業,也是這次消金風暴中,首次從金管會官員口中證實,國內有銀行可能面臨高度經營風險。

更早之前,一位不願具名的金管會委員私下坦承,「連台新金這種好銀行,這次新橋入股的股利都高達六.五%,就知道台灣銀行這次卡債風波,引爆的外資入股,價格有多優惠。」

銀行結洋親家  便宜賣

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研究員更露骨地說,台新金這次特別股設計還只是「友情價」,其他銀行簡直是「跳樓大拍賣」,有好幾家銀行甚至是「派人到國外飛來飛去,拿著財報找不到買主」,十足「買方市場」。

所以許多「聞樓梯響」多時的案子,都在近期宣告定案,甚至讓出經營權,包括談了至少二年的美商奇異,也在最近宣布入股二四.九%,一口氣成為萬泰銀最大股東。另外,如無意外,也是談了多時的遠東銀與匯豐銀行,也會在近期內拍板,這兩個案子「緣起」雖然不是卡債,但戀愛多時,兩造互有情意,就是在價格上遲遲達不到共識,卡債的一擊,終於讓賣方軟化,牽成姻緣。

也有一些之前的外資股東關係生變,最新的消息顯示,與寶華銀行多元合作,既買寶華的不良債權(NPL),同時也是寶華的外資大股東的通用集團,合作計畫可能有變。寶華銀行董事長鄭西園語帶保留表示,「計畫生變,但今年內寶華將啟動第三波的財務改造計畫,會引進比通用更好的外資大股東」。

一位受卡債衝擊較小的大型金控財務長說,這波外資入股的指標台新金,算是國內銀行的前段班,這次要不是短短時間內,台新連吞兩顆毒藥丸——彰銀和卡債,吳東亮絕對不用向新橋「示好」到這種程度,台新的特別股不只股利高,而且每股價格只有十八元,又沒有到期贖回限制,是成色十足的「股」,難怪新橋入股之後,日本野村也強力要求要插一腳。

擺脫「卡債」  等待外資救贖

而二線的萬泰銀、遠東銀至少也有三分姿色,「拿喬」多時,也在卡債面前低頭;其他一些老早就是「問題學生」的後段班,包括中華銀、東企、花企其實早就都應該增資,但這次卡債還是「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掀起的卡債風波,延燒至今,全國銀行打呆金額已經破千億元大關。根據外資金融研究員私下實際的計算方式,現金卡呆帳五成,信用卡則依每家銀行徵信落實程度有別,從一成五到二成不等,如果按照這個比率,保守估計,國銀恐怕還有千億元的呆帳要打。一位民營大型金控財務長語帶保留地說,「金融股離底部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安全走過這波卡債風暴,有外資的投資銀行業者預言:今年將是台灣金融業的資本重組年。目前看來,這個預言成真的可能性相當高,除了已經昭告天下的台新金、玉山金、萬泰銀之外,幾乎已經談定、隨時可能公布喜訊的,還有遠銀與匯豐、日盛金與日本新生銀行、中華銀與神祕外資等,當然也有還在霧裡看花的花企、寶華銀等。

另外,也有另闢管道者,例如中信銀發行三百億元特別股,其中,美商雷曼兄弟認走一百三十二億元,在短期內就包裹在其他證券化商品中轉手賣掉的特殊外資入股模式。

如果這波外資資金湧進,比照南韓模式,協助台灣金融業走出卡債風暴,不啻功德一件。

但回過頭來看,這件「功德」中,向來算盤撥得精的外資,在風暴中用很好的價錢,可能已經買走台灣銀行一成到一成五的股權,既是逢低承接,又能兼做大中華區的布局,無論投資或是策略布局,一兼二顧。

對台灣銀行業者而言,外資是載舟還是覆舟,就看銀行各自造化。在大打呆帳、需錢孔急的當下,眼前外資資金可以解決燃眉之急,肯定是「大補丸」,但長期究竟是救命良藥?還是吃了會上癮、沒了會要命的安毒?台新金控財務長賴昭吟說,如果可以善用外資技術、借重金融商品的創新能力,長期也未必就是利空。

外資現形  引狼入室?

只不過,外資百百種,目的不同,介入手法也不同。目前為止,「入侵」台灣金融業的外資中,大致可分三大類,一是以獲利為前提,最長三到五年內就要把錢抽回的私募基金,這種資金通常帶著專業技術前來,有扭轉營運的能力,包括這次台新引進的新橋、淡馬錫投資玉山金,或者之前不少湧進南韓金融業的外資都是。

另一則是衝著經營權而來,至少也要進入董事會參與經營,不是現在至少也是未來,將拿下經營大權的資金,例如這次奇異進軍萬泰、即將宣布的匯豐與遠銀、日本新生銀行與日盛金都是這類型。

另外還有一種「身分不明、來歷不明」的藏鏡人外資,這種外資通常打著私募基金的名號入股,帶著幾分神祕色彩,無論基金結構、投資目的,外界都很難一窺堂奧。這次資金到底已經進來多少部位始終交代不清的花企,引進的Nassau Inn Investments Limite,以及「入股條件已經說得很清楚,卻始終不見外資現身」的中華銀,都有點這種味道。

當然,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大原則下,也符合「只要錢進來」的市場期待,外資無論以何種目的切入台灣金融業,金管會大致不會有所刁難。不過,日子一久,這些三頭六臂的外資會變形成何種形狀,對公司營運是加分?減分?恐怕也只能「尊重市場機制」,投資人可得睜大眼睛看清楚了。

國內銀行國際化 外資成敲門磚

外資資金一波波湧進台灣金融業,有的開大門、走大道,有的躲躲藏藏彷彿見不得光,到底這波台灣金融業股權大地震,對台灣金融業長期影響是正是負?金管會委員林忠正說,綜觀全局,「外資股東一定會積極push經營團隊努力去賺錢,對所有股東都是好事」;但就個案而論,林忠正說,「純屬市場行為,你管人家?」

站在主管機關的立場,林忠正表示,短期而言,銀行不管何種原因受傷,能夠注入新的活水(資金),當然是「好事一樁」,金管會「樂觀其成」;長期而言,外資入股,是國內金融業國際化的一部分,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舉個例子,歐洲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最大股東不是德國人,也不是歐洲人,而是北美加拿大集團,德國從來也沒有人在意過這個問題。林忠正說,在商場的談判桌上討論「民族性」是沒有用的,尤其金融業,本來就應該是高度國際化的行業,國際化也是國內金融業最欠缺的一塊,最近總算大門慢慢開啟,當然是好事。

林忠正強調,其實這波外資入股風潮的啟動,未必和卡債有高度相關,例如萬泰銀和奇異的合作,至少就談了二年,說是卡債讓外資大力買入國內銀行,有點牽強。

而金管會的角色,只是監管,只要金融業不要被單一外資股東壟斷到一定比重,其他都是市場機制的部分,管他外資還是內資,「只要有資(錢)進來就好」。

如果真有一點點私心,林忠正說,金管會積極努力開放銀行到對岸設立分行,但在現行法令下還是窒礙難行。如果透過這波外資入股,未來,雖然國銀的錢還是過不去,但起碼可以繞道合作的外資股東,讓「人」先過去嗅嗅市場,也是一種變通的辦法,對台灣金融業,都是學習。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今周刊》第488期)

 
上一則單元首頁下一則

廣告託播隱私權說明FAQ服務條款廠商合作
奇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351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06號3樓
客服信箱:customer@syspower.com.tw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4 奇唯科技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