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註冊會員中心
Smartnet智富網-理財訊息、產業脈動、商場風雲、財經人物、理財教室等豐富知識的充電網站
輸入股票代碼

財經人物
把文章分享到:Plurk Facebook
討厭他或喜歡他都應放大格局看待此事 -- 失去李遠哲 台灣會更沒信心
廣 告
◎2006-07-19 口述-江才健 整理-林哲良

二次大戰之後,人類發現科學很有用,各國政府便花錢養起科學家。其實,一個優異的科學家在學術上的貢獻,可能讓人類世世代代受益無窮。若將格局放大,最近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所引起的「自肥爭議」,或許言過其實。

編按:近來,中央研究院通過優遇條款,讓獲得諾貝爾獎或相當之全球性殊榮者,得聘為特聘研究員,且不受六十五歲的年齡限制,然而,此一新舉措卻引來部分學者與媒體批評,甚至媒體質疑此一條款是為李遠哲量身訂作,引發自肥譏評。江才健為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曾任《中國時報》主筆,多年採訪深入接觸過多位國際一流科學家及諾貝爾獎得主,也曾為中研院院士吳健雄和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作傳。《今周刊》特別透過這位資深科學記者的經驗及觀察來解析這個事件。

中研院的特聘研究員制度,在吳大猷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期已有,以比照國外待遇來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服務,當時也曾經引起一些批評。不過,事後來看,特聘研究員制度的確對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服務起了些作用,也對中研院學術研究帶來一定程度貢獻。

過去,台灣學術界一向是「平頭式主義」,當然這也有學術傳統不厚以及軍公教一體適用制度的影響因素。其實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是一種很資本主義式的作法,好壞教授的待遇差別很大,但在台灣差別不大,大夥兒有點像在吃大鍋飯。以新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為例,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斯奎普斯研究所對翁啟惠就視為瑰寶,除有高薪外,還有筆二百萬美元的捐贈基金,供他做研究之用,只要他繼續在該機構服務,他就可以依規定動用這筆錢,藉此吸引他、留住他。

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流

特聘研究員制度算是中研院一個較大的突破,後續,李遠哲還成立「傑出人才基金會」,透過募款所得,補助海外傑出人才受制度所限的待遇問題,吸引人才回台灣服務。這些作法用意都是要打破平頭觀念,藉此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流」。

由此看來,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服務的相關措施,是很有系統性地進行,日前中研院評議會所通過的條文,「獲得諾貝爾獎或相當之全球性殊榮者,得新聘為特聘研究員,不受年齡限制」,並非獨厚李遠哲,儘管目前看起來優先適用的人可能是他,但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並非只有他,且後續還會有人得獎,不需要將它當作為他量身訂作。

其實,世界上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年過七十,仍在學術界服務,李遠哲之前,過去中研院院長並無任期制,吳大猷之外,胡適、錢思亮都是在任內過世自然卸任,而非退休卸任。李遠哲在特定學術研究領域有他的代表性,即便李遠哲想退休,站在中研院的立場,也不太可能讓他退休。畢竟讓他在中研院服務,中研院得到的,一定比付出的多。

待遇是很現實的問題,要挖人就要給錢,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如果考量物價指數、所得稅等問題,台灣待遇雖稱不上頂尖,但也不會太差。不過,就我個人觀察而言,這是兩回事,一則是這套制度有沒有讓台灣付出更高的薪酬吸引人才,目前看來也許未必;另一則是我們付出這筆錢之後,是否就對台灣學術研究一定會有幫助,我看也並非必然。

學術研究要考慮很多因素,並非有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傳統、風氣、文化、周邊配套等因素,都會影響研究品質,不是以高薪聘請一個人,就能達到提升學術研究的目的。用錢改變環境吸引人才雖然有效,但應還有其他配套措施,從根本來提升學術研究品質。當然沒有優秀人才,好的研究無從產生,因此類似制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用錢挖人只是辦法之一,但還有很多周邊條件要配合建立,目前似乎還看不出台灣在這方面有較具體的規畫及思惟。當前台灣應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些優秀人才的研究能產生「延續性」,不要每批回來的人才,都從事不同的研究,新舊人才無法接續,成果就像放煙火一樣,一陣一陣的,不能長久。

就條文來看,以李遠哲現在的待遇,或衡量國外要請他去能給他的待遇,五十萬元並不算太高。至於資格審議方面,用諾貝爾獎或許窄了些,但目前這是一個很明確的標準,較不容易產生爭議,未來有再討論的空間。而諾貝爾獎得主所受到的禮遇,因各國諾貝爾獎得主數量有異且格局不同,很難單純進行比較。

這個事情跟「自肥」應該無關,也不應將其視為一種酬庸,或許更值得大家注意到的是,過去台灣學術研究獎勵計畫,是不是已造成一些學術人物視研究獎勵為當然特權,得不到還出而抗議的荒誕行逕,有沒有因經費充裕而造成的一些假象進步(如論文數目增加或參加了國際大型計畫等︶。有功效的學術研究獎勵,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學術原創性和對文化帶來衝擊的面向,讓台灣產生更多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不是老跟在歐美國家後面,亦步亦趨卻沾沾自喜。

對國際學術界有象徵意義

不容否認,有些國際級的優秀人才,的確是因為李遠哲這個人而回國服務,一旦李遠哲無法留在台灣服務,一定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此外,台灣目前是一個對未來缺乏信心的社會,失去像李遠哲這樣指標性的人物,就某種角度來看,可能還會讓台灣社會更沒有信心。

最近中研院的這件事是小事,媒體這樣炒新聞似乎有點過頭,李遠哲對台灣學術研究發展無疑有過正面助益,他離開台灣對台灣並沒有好處。因為非學術領域所引起的爭議,很多人或許很討厭李遠哲,當然也有人很支持李遠哲,但就台灣學術和中研院的發展來說,李遠哲是有貢獻的,在國際學術上也有象徵性的意義,將李遠哲的學術地位及社會地位分開來看待,大家就能平心靜氣看待此事。

如果李遠哲離開台灣……撰文:陳翊中

「如果李遠哲院長真的因為社會批評而沒辦法繼續待在中研院從事研究,以他所代表的指標性意義,一些仍在猶豫是否返台的海外頂尖學者,肯定統統都不回來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物理所特聘研究員鄭天佐心情沉重地表示。

交大校長張俊彥說,世界級學術大師搶奪戰,各國砸錢一點都不手軟,年薪百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3200萬元)並不稀奇;就如同香港以年薪台幣1000多萬元的代價,聘請高溫超導體專家朱經武到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校長,而在挖到朱經武之後,更提出大筆預算,一年聘請10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講學,以提升香港的科技水準。

對岸重點大學也紛紛撒下重金,北大、清華等重點學校聘請外籍學者都是以年薪6萬美元(合台幣190萬元)起跳,諾貝爾級學者可高達25萬美金(約合新台幣800萬元)。和台灣素有競爭關係的南韓,據傳甚至以年薪高達60萬美元(合新台幣2000萬元)的價碼,禮聘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Robert E Laughlin擔任韓國科學技術院院長(等同於台灣的中央研究院)。

台灣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即使到達最高等級,月薪只有新台幣33萬元,換算年薪也不過400萬元,僅是鄰近國家三分之一到一半,不必和所得較高的歐美相比,就連平均所得不如我們的南韓、中國大陸,也是相形見絀。此外,美國為延攬世界一流學術人才,早在1994年廢除退休年齡限制,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德國也陸續跟進,就連原本尚有年齡限制的國家,這幾年也立法修正。

教育部通過五年500億預算之後,對大學爭取頂尖人才幫助頗大。台大校長李嗣涔日前宣布,將以超過7億元的經費爭取包括10名諾貝爾獎級或國內外院士級國內外卓越師資,成立特聘研究講座;陽明大學也開出年薪新台幣600萬元,搶諾貝爾級教授。然而,和中研院一樣,各公立大學一樣有65歲的年齡限制(可一年一聘,最高可達70歲),對照目前在世的諾貝爾獎得主平均逾七旬的年齡,台灣「65歲的年齡限制」的僵固制度,確實是吸引頂尖人才的緊箍咒。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今周刊》第500期,各大便利商店均有銷售)

 
上一則單元首頁下一則

廣告託播隱私權說明FAQ服務條款廠商合作
奇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351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06號3樓
客服信箱:customer@syspower.com.tw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4 奇唯科技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